img

丙子椒林

本文专推举属于中国的顶级纪录片

以下片单专供纪录片爱好者

真正的震撼人心,让人发聩深省的顶级纪录片

再不看说不定哪天就看不着了的那种

真正的内地最顶级纪录片,无冕之王

1.《算命》豆瓣 9.2

img

历百程孤独半生,40 多岁的时候碰到石珍珠——她因为残障,在老家倍受虐待,两人从此开始一起生活; 他们住在北方某个城乡结合地带,历百程以替人算命维生。来找他算命的主顾常常是妓女,她们都各怀心事; 因为冬天太冷,又碰上扫黄打非,老两口回到老家青龙。在那里,他们去过石珍珠的娘家,又回到历百程的老宅。 春天的时候,他们重新上路,赶赴庙会,等待时来运转……

徐童游民三部曲之《算命》,爱好国产独立纪录片的影迷必看的作品。

2.《书记》豆瓣 8.9

img

本片讲述了一位即将离任的县委书记,在离任前三个月内发生的故事。

主角是河南某县委书记,我敢保证,这绝对是中国内地最生猛的纪录片。看过的自然有数,这部不能多说。

周浩绝对是内地最有种的纪录片导演。

3.《龙哥》豆瓣 8.9

img

也是周浩的作品,内容就是他与龙哥之间的交往,而龙哥是个小偷,即吸毒,也贩毒,一开始并没有真正想拍成一部纪录片,但后来周浩渐渐和龙哥成为了朋友,而龙哥也开始逐步默认了周浩进入他的生活。

真实展示了龙哥作为社会底层混乱又迷茫的生活状态。

声明: 吸毒贩毒害人害己,违法犯罪终究要受到法律制裁。

4.《老唐头》豆瓣 8.3

img

老唐头,1930 年出生在黑龙江省,父亲唐士荣在伪满洲国期间,曾经搭救过东北抗日联军赵尚志的性命,因此在屯子里很有威望。老唐头家里兄弟五个,按家谱上说的 “仁、义、礼、智、信” 的长幼顺序,他行五,本名唐希信。 他有着惊人的记忆力。脑袋里装着近八十年过目不忘的故事。导演用一个冬天拍摄老唐头井喷式叙述着的自己的传奇一生。这是部鲜活的小人物传记,它把正在进行的生活和老唐头的回忆交织在一起,时间跨度近八十年。它描述了中国社会里的小人物在宏大的历史变迁中既传奇又卑微的个人命运,同时也是上个世纪中国历史的折射。

徐童游民三部曲之《老唐头》,前部算命中的主角唐小雁成了徐童拍摄团队的一员,而这次的主角则是她的父亲。

5.《麦收》豆瓣 7.7

img

时值六月,麦尖已经泛黄。苗从北京回到河北老家。他爹趴在炕上输液;她娘出门赶集了…… 生活好像从来就是这样,平常,没有意外。 早先一段日子,在北京东郊,一个叫高西店的混乱肮脏的街边,在一个没有名字没有转灯的昏暗的小发廊里,苗这个才满二十岁的农村丫头,她的妓女生活便露出一角…… 她说决不跟客人动感情,却瞧上一个叫强的嫖客…… 姐妹儿间虽说隔着心眼儿,却不耽误一块去找乐子…… 她瞧不起高西店的老板娘,因为她 "太贪财了"…… 她忘不了先前带她来北京入行的头一个老板——陈哥,可惜,去年冬天他出了事…… 她爹病重,她把所有的钱都贴给家里,自个儿打算揣着一百块钱再回北京混…… 一晃,麦子熟透了,可阴雨连天,不能开镰…… 本片围绕麦收的前后,记录了一个人的两种处境,两种生活。一个人又是怎么去应付招架这一切的…… 表达出了复杂人性的本来。

徐童游民三部曲之《麦收》,我个人在三部曲中最喜欢的一部。切实的记录了小苗作为一名妓女的两种生活。

6.《挖眼睛》豆瓣 7.9

img

二后生五十出头,是个唱二人台的江湖艺人。游走在内蒙古河套地区。 二十四年前,他在一个村子卖唱时认识了三女子。三女子有男人,家境苦寒,男人让她跟上二后生卖唱养家。不料日久生情,二后生要带三女子远走高飞。男人知道后叫上自家的两个兄弟,把二后生诓到村里,挖掉了他的双眼。二后生死里逃生,保全性命。后来便把这段经历编成了二人台曲子,曲名叫《挖眼睛》。红及内蒙晋北一代。 纪录片《挖眼睛》记录了二后生的日常生活,追述了那些不堪的往事。呈现了他以死延生的人生境遇。

徐童作品,个人看过,相对而言比较合个人口味,在二后生平静的讲述之中,我听的心惊肉跳。

7.《铁路沿线》豆瓣 8.8

img

杜海滨是在手持一部家庭摄影机为一部剧情片踩外景地时,发现了这群在宝鸡铁路沿线靠变卖废品及偷盗为生的人们,最小的年仅九岁。无家可归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打工被骗、遗失身份证、父母离异等。这些被阻隔在主流社会及主流媒体之外的人们在摄影机前开口讲述自己的故事

img

8.《厚街》豆瓣 8.1

img

厚街又名后街,是珠江口的一个小镇,距离省会广州 45 公里,香港 80 公里。20 世纪 80 年代初至今,来自台湾、香港的资本和中国内地的大量廉价劳动力使它从农业小镇迅速发展为一个劳动密集型的工业城镇。工厂里的工人是进城打工的农民,他们从中国内地最贫困地区来到广东的厚街镇。工厂附近的出租屋是农民们进入城市的第一个落脚点,也是他们远离故乡后在千里之处建起的另一个家。本片真实记录了这些在厚街打工农民鲜为人知的生活状况,它们成为中国城市化进程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

周浩作品,真实又克制。

9.《光棍》豆瓣 7.8

img

《光棍》以一个生活在林场的伐木工人三梁子为主角。三梁子为人淳朴憨厚,在林场做伐木工人,住在垃圾堆一样的地方,心里却揣着一份纯洁美好不计回报的感情,他爱着从村的老姑娘,而老姑娘却永远不会爱上他…… 2011 年获上海国际电影节 白玉兰 亚洲纪录片银奖。

这部当初看完久久不能释怀。

10.《好死不如赖活着》豆瓣 8.4

img

本部纪录片直击 “艾滋病” 这个敏感而恐怖的话题,以跟踪拍摄被感染的马深义一家为整条线索,赤裸裸的向我们诉说着,这个家庭面对生死的生活原态和他们的心路。上世纪 90 年代,在河南省南部的一些乡村中,很多村民在卖血脱贫的鼓惑中,因为卖血感染了艾滋病。马深义一家就住在文楼村。一家五口,除了大女儿马宁宁以外,整个家庭都是艾滋病的受害者。纪录片从 2001 年的春末夏初开始,历经盛夏、深秋、严冬,一直到春节,讲述艾滋病带给整个家庭的这场灾难。

十分震撼,导演深涉 “艾滋村” 记录下这些真正的人间疾苦,我挺敬佩的。生命究竟代表着什么,本片会给你答案。

郭富城章子怡所主演电影《最爱》,其中不少灵感来自于本片所记录的真实事件。

——————————————————

还有不少纪录片不能放上来,因为什么老影迷都懂

我会经过挑选逐一放上来的

再次重申: 封建迷信不可取,违法犯罪迟早会获得法律的制裁!

——————————————————

10.3 更新:

《造云的山》豆瓣 7.9

img

《造云的山》是一部关注现实的纪录片,表现了采矿区石棉工人的生存状态,思考在迈向工业化的漫长道路上我们该如何平衡人与自然的关系。本片导演为朱宇,摄影为刘治峰。

中国西部的罗布泊南麓山脉中盛产石棉。石棉开采过程中漫天粉尘,远看好似 “造云机器”,向天空喷吐着 “云朵”。大型机械 设备的投入使用,使石棉的开采能力大打增加,而相应的环保设备未能配套,导致石棉才开采及封装过程中将大量的粉尘吹向空中,遮天蔽日。无论户外室内,工人们简单地使用围巾、口罩来保护自己,但这些纺织品极易沾吸粉尘,且难清洗,工人们无法抵御环境给身体带来的侵害。然而,那些在这样的恶劣环境中劳作的人们,虽然过着艰苦和与世隔绝的生活,却没有失去他们的快乐,因为他们看得到生活的希望。

《毕摩纪》豆瓣 7.3

img

在中国四川大凉山,生活着依然沿袭古老传统的彝族人,他们的大祭司叫毕摩。千百年来,毕摩靠念诵各种经文、做法事,来沟通彝族人与天地鬼神的相应。本片呈现了三位毕摩的现世生活状态——咒人毕摩,他家世代以咒人、咒鬼而闻名,是凶性法事的主持者,只要他念动咒语,就会有人伤病或死去…… 如今,政府禁止做此类法事,咒人毕摩悲哀地失去了他的职业;招魂毕摩,是人所尊敬的善性法事的毕摩,他为人治病,招魂祈福,但他内心却积有痛苦的往事……

——————————————————

10.4 更新:

《大同市长》 豆瓣已下架

img

该片以原大同市长耿彦波为主要拍摄对象,展现其在大同主政期间,对这座以煤矿为主导产业的城市所进行的大力改革

《凤凰路》豆瓣 7.7 (时有时无)

img

无海报

img

历时 6 年,跟拍 9 名吸毒女子,《月亮熊》导演陈远忠、涂俏的又一心血力作《凤凰路》。该片画面震撼,是中国禁毒纪录片的杰 出作品。这些吸毒女子踏足毒品深渊后无法自拔,开始偷东西、骗钱、更多地接客;她们的孩子也带上了毒瘾,小小婴儿却遭受着钻心之痛 ,母亲在旁流泪却无能为力,一个姐妹为了给孩子偷日常用品,被抓住扇了 20 个耳光……

一群染上毒瘾的站街女的失控人生。

《村小的孩子》豆瓣 8.8

img

本片为独立纪录片导演蒋能杰留守儿童三部曲的第二部,另外两部分别为《路》和《加一》,蒋能杰致力于用影像关注社会,用镜头呼吁更多人关注留守儿童,重视乡村教育。

https://www.douban.com/doubanapp/dispatch?uri=/movie/11610893/trailer%3Ftrailer_id%3D154014%26trailer_type%3DA

《差馆》豆瓣 8.6 第二部 8.7

img

周浩镜头之下的广州火车站站前派出所,一个万象生的地方,在这里你能看到社会的各个折射面。

《急诊》豆瓣 8.0

img

在中国南方的最大城市 -- 广州的一所医院的急诊室,摄制组在这前后呆了十个月的时间,他们跟随着日夜在市区内奔走的 120 急救车,用镜头去遭遇各种各样的急诊故事。

———————————————————

上个硬货:

《女子宿舍》豆瓣 9.5

img

已禁,只有文字版和哔站三十五分钟的专题采访。文字版在下方专栏文章,已放。专题采访版在哔站有视频。

———————————————————

《无名者》豆瓣 7.9

img

这是一部纪录片,呈现了一个孤独者每日与艰难生活做斗争的影像,他远离了农村和城市生活,一个人住在洞穴里,仿佛英国的鲁宾逊。他没有希望,或者说他的希望仅是多收几粒玉米,借雨后的泥巴加固窑洞的土墙。对旁观者来说,他是一个绝望的存在,但对他而言,只意味着简单的生存

img

img

img

边缘人题材

《排骨》豆瓣 7.9 (评论区影迷推荐)

img

在全球化的经济浪潮中,中国在飞速发展。排骨和许多人一样。纷纷从农村走向城市,去寻找属于自己的发展机会。 排骨,江西人,初中毕业。在深圳和朋友合伙卖翻版 DVD,而且卖的全是艺术电影。排骨非常喜欢电影,他知道世界上很多电影大师和他们的作品,可是他说他从来都没看过,因为自己文化程度不高,看不懂。所以也不想看。他喜欢看马大帅(搞笑电视剧),和周星驰,他喜欢听两只蝴蝶(2005 红遍中国的网络流行歌曲)。他说,他还喜欢看漂亮的女孩。 排骨是个很矛盾的人,他渴望爱情,但坚持的认为象他这种层次的人(他认定象他这种层次的人是包括没有什么文化,农民出身的所有的人),是没有爱情的。

img

img

《平衡》豆瓣 9.4

img

主人公扎巴多杰坐在卓乃湖前对着镜头讲述。他让我们知道了 “索南达杰”,西部工委第一任队长,同 18 名盗猎者搏斗而牺牲。因此,扎巴多杰自愿请命成为“西部野牦牛队” 队长,来到可可西里进行艰苦的工作。

电影《可可西里》的原型

img

img

———————————————————

少数民族题材纪录片专区:

专供对少数民族风俗人文感兴趣的影迷

不敢兴趣请越过此区域

鄂温克族纪录片

《犴达罕》豆瓣 9.2

img

犴达罕是大兴安岭森林里体态最大的动物,威武,敏感,拥有尊严。近年生态的破坏,偷猎者的增多,犴达罕也更稀少。 而这不是一部关于犴的片子。 具有犴一样孤独气质的鄂温克猎人维加在禁猎后失落悲伤,经常酒后用诗和画怀念逝去的狩猎时代。春天来了,维加和伙伴进入原始森林,寻找犴达罕的足迹。 城市里教书的夏老师爱慕维加的才华,维加的生活发生了变化…

《神鹿呀,我们的神鹿》豆瓣 8.6

img

柳芭是世代生活在兴安岭山林中的鄂温克人,这个民族自古有饲养驯鹿的习俗,其中的神鹿更是象征了鄂温克民族的起落与兴衰。她的外婆是一位萨满法师,这位充满悲剧色彩的老人每救一条性命,便要相应失去家族内一位男性亲人的性命。某天,爱跳爱唱的柳芭终于走出森林,考取了中央民族大学,毕业后成为呼和浩特某出版社的编辑。然而都市生活让从小生长在灵性之地柳芭倍感压抑,失去青梅竹马的伤痛更令其难以承受。

最终,柳芭逃回了森林,但她很快便痛苦地发现,经过城市钢筋水泥的磨蚀,她已经无法适应家乡的生活。她就如同一个无根的灵魂,哀伤痛苦,四处漂泊…

后续:2003 年,结婚生子的柳芭溺死在家边的河中,42 岁。

这个强烈推荐,很震撼。

《敖鲁古雅. 敖鲁古雅》豆瓣 8.8

img

中国北部的大兴安岭,有一支颇为传奇的民族——使鹿鄂温克。 300 年前,他们来自更北方的西伯利亚。他们世代以打猎和饲养驯鹿为生,拥有自己传统的生活方式。

他们喜欢喝酒,酒后也会闹事,他们喜欢驯鹿,因为驯鹿是他们的生活。他们用最原始的生活方式,演绎一个民族的传统,也哭诉着敖鲁古雅文化消逝的悲哀。喜欢敖乡的那位艺术家,更喜欢经常酒后闹事的柳霞。艺术家最珍贵的就是自己画完的话,立刻就烧掉,他不同于世俗,不同于另一类最正常的艺术家,他的画,给天看,给地看,给月亮星星看,也给自己看,这才是一个真正的艺术家,追求的是真正的艺术,不做金钱的奴隶。

2003 年,他们走出大山,搬进政府所建的定居点,禁猎也随之来临。失去森林和猎枪的鄂温克人深感寂寞,部分族人回到山上,重新开始传统的生活。时光悄悄流逝,鹿铃声也渐渐远去…… 那片曾经熟悉的森林还会属于他们吗?

《雨果的假期》豆瓣 8.1

img

内蒙的东北部,敖鲁古雅积满大雪的深山老林中,担心全心全意陷入爱情中的母亲柳霞,雨果重新回到了家中,影片舒缓地记录了他们在一起的短暂时光。 雨果的母亲柳霞,在雨果很小的时候失去了丈夫,因为酗酒,无力抚养孩子,在社会的资助下将雨果送到了无锡免费接受教育。柳霞终日苦闷,驯鹿和酒成了她思念孩子的寄托。 在一个冬天的假期,雨果回到了家乡——大兴安岭深处的鄂温克定居点。此时他已不再是当初离家的那个孩子,而是一个 13 岁的少年了,面对酗酒的妈妈,诗意的舅舅,纯净的族人,熟悉又陌生的森林,在城市里长大的雨果有些不知所措 ··

鄂伦春族纪录片

《神翳》豆瓣 7.8

img

关扣尼今年七十六岁了,是鄂伦春族唯一健在的萨满。每到初一或者十五,关扣尼都要在神位上放上贡品,按传统的方式祭拜神灵。一场病愈之后,关扣尼有了心事,希望在有生之年,能找到萨满的传承人,把这种古老的宗教文化继承下来。可现在的年轻人已不再笃信神灵,这成为关扣尼寻找继承人最大的障碍。她把目标放在了女儿菊花和儿子举荣的身上……

《最后的山神》豆瓣 8.0

img

62 岁的孟金福是中国鄂伦春族最后一位萨满,他和妻子丁桂芹常年居住在大兴安岭的深林中,过着几近原始的生活。靠天吃饭的他对天地万物、自然生灵保有最虔诚的敬畏。他会在树上刻出山神的模样,然后将打到的猎物分出一点献给山神,祈求一家平安无忧。在 20 世纪 50 年代,中国政府曾帮助鄂伦春族同胞走出森林,到定居点居住。然而自幼生活在山林中的孟金福最终带着妻子回到这里,靠打猎为生。生活虽然艰苦,却自幼快活,但树木不断遭到砍伐,动物随之减少,这些都让孟金福忧心忡忡。山下定居的生活已经从根本上改变了鄂伦春人的习俗,孟金福怀念山上的岁月,子辈们却在山下闹市文明中乐享太平…

藏族纪录片,较多,整理最值得观看的三部

其实 BBC 出品的西藏一年也不错,就是太长

片荒的影迷可以看看

《极地》豆瓣 9.3

img

《极地》是由曾海若监制,程工导演,杨烁配音,北京五星传奇和天成嘉华倾情打造,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乐视视频、哔哩哔哩、啊树文化等联合摄制出品的大型西藏人文纪录片。 《极地》运用了电影般诗意的叙事语言,从普通人的爱与感情出发,展现了西藏人的生活日常。既考察极端环境下的生存智慧,也呈现普通人的生活,既探究古老文化的精髓,也记录西藏的当下。在展现广阔高原壮美自然风光中,捕捉人们日常生活的种种细节,展现出一幅史诗般的高原生活图卷。

哔站可看,风光人文类

《扎溪卡的微笑》豆瓣 8.2

img

故事发生在青藏东南边缘的扎溪卡高原,牧民多吉一家正陷入困境。 多吉的儿子一年前出生,这成了一家人噩梦的开始——孩子是唇腭裂。藏民相信因果轮回,难道是前世的报应吗?一家人陷入高利贷的泥潭难以脱身,对孩子的病也是一筹莫展。在扎溪卡,像多吉儿子这种唇腭裂的孩子,至少还有几十个。 在民政局上班的依希拉姆找到姐姐想办法,姐妹俩是扎溪卡高原上为数不多可以熟练上网的人,正是在网上,她们发现了希望。 然而,跌宕起伏的旅程才刚刚开始……

央视出品,挺有诚意

《无镜》豆瓣 8.1

img

2007 年女性导演马莉深入到海拔四千五百米的高原藏区,将镜头对准了位于四川石渠,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县城的一座寺院——色须寺,一座普通的藏传佛教寺院。

影片以色须寺为中心,以闭关院、密宗院、辩经院、大法会、天葬台等为观察点,着重通过五个喇嘛、一个天葬师和一个还俗僧人不同的经历和讲述,真实的记录下了高原上人们独特的生活经历和精神信仰,展现了极端生活条件下人们的内心世界。影片对高原生活、藏传佛教、寺院僧人的关注,既有意境高远的宏观架构,又有细腻生动的微观刻画。在拍摄过程中,导演以其真诚和执着第一次用镜头叩开了闭关院那从不开放的神秘小门,亲身采访了已闭关两年甚至闭关十七年以上的数位修行喇嘛。同时摄制组还恰逢一年一度的万人大法会盛事。

川区藏族,宗教文化。

独龙族纪录片

《最后的马帮》豆瓣 8.4

img

滇西北的高山峡谷,静静地流淌着一条发源于西藏,流经中国、缅甸和印度,被称为独龙江的大河,这个大河流域有一狭长而极为偏僻、封闭的区域。每年的十二月到第二年的六月,长达半年的大雪封山,隔绝了这里除了通讯联络外与外界的一切往来。这就是被称为 “死亡河谷” 的独龙江峡谷。 在这个 “死亡河谷” 里,居住着四千多在本世纪五十年代末期仍处在原始社会末期 “父系家族公社” 阶段的独龙族。千百年来他们能够生存下来并得以发展本身就是一个奇迹,因为他们自有一套与自然环境息息相关,并从其中获取物质、文化生活所必需的生产及生存方式。 五十年代后期开始,国家为了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靠最多时有五百多匹骡马,“性质” 为国营的 “国家马帮”,每年运送 600 吨左右的粮食和其它生产、生活物资进入独龙江流域,以救济独龙族兄弟。 每年的六月,大雪刚刚解冻,由 “国家马帮” 和从西藏察瓦洛远道而来的马帮组成的壮观的运粮队伍就开始出发了。一个月后,马帮开始进入雨季,这是马帮运输最为残酷和艰难的季节,也是马帮大量生病或苦累死亡的季节,直到十二月,大雪把驿道完全封死后,马帮才可以得到修整。每年平均都有 80 匹极副耐力的高原山地马活活累死在这条须行走六天的山 “路” 驿道上……

蒙古族纪录片,优选两部

《成吉思汗的两匹骏马》豆瓣 8.0

img

《成吉思汗的两匹骏马》原为蒙古族民间叙事诗,是长调名曲,它讲述了成吉思汗训练的两匹非常矫健的小骏马从逃离到最终回归马群、立下汗马功劳的故事。而电影《成吉思汗的两匹骏马》由琵亚芭苏伦 · 戴娃(Byambasuren DAVAA)导演,乌仁娜担任主演。它讲述的故事是这样的:乌仁娜的奶奶珍藏有一把马头琴,琴上镌刻着《成吉思汗的两匹骏马》的文字。wg 年代,琴身遭毁,只留下马头和残缺的诗词。奶奶临终前嘱托乌仁娜,一定要找到完整的诗词。为了完成奶奶的遗愿,乌仁娜一路找寻,从内蒙来到外蒙……

这个确实美

《蒙古草原,天气晴》豆瓣 9.5

img

1999 年秋天,日本探险家关野吉晴正骑着脚踏车横越蒙古,偶遇了年仅 6 岁、桀敖不驯的蒙古女孩普洁。他想用相机拍摄她的模样,但她拒绝了:“如果你只是来这儿拍照的,那走开吧!” 然而,这却开启了他们之间的友谊。普洁很小就学会牧羊、骑马,蒙古社会与经济形态的转型为生活带来更大的考验。普洁在妈妈的坚持下到学校上学,这让她的梦想多了一双翅膀,飞跃蒙古草原…

这个真的非常非常优秀的纪录片,必看!

摩梭族纪录片

《三个摩梭女子的故事》豆瓣 9.2

img

「摩梭」位於雲南省麗江地區寧蒗縣永寧鄉,是中國唯一的母系社會,男不娶、女不嫁,人們終生與母親同住,沒有主流社會的婚姻與家庭。摩梭人重女不輕男,沒有「男壓迫女」或「女打壓男」的問題﹔女女男男在性別與性事上輕鬆自在,人間罕見..。在如此平等、自在的文化模式裡,會刺激你反思哪些?我們又學到什麼?工作小組在沒水沒電的摩梭山區裡生活一年多,進行母系文化研究,收穫甚豐,且完成紀錄片《三個摩梭女子的故事》。本片沒有旁白,純由摩梭人自行述說,透過老中青三代摩梭女子的生活與對話,來呈現母系摩梭文化的獨特風采。

少数民族系列先更至于此,有个想不起来了,有一个讲怒族的有没有知道的大神。

以上大部分都可直接通过哔站观看

分割线

———————————————————

10.5 更新:

《远山》豆瓣 8.5

img

海拨 3600 米的青海省祈连山区, 矿工们依靠山区上的小煤窑艰难度日。在祈连山的皑皑白雪下面,在黑暗的窑洞里,有一种生活在延续着,如矿工帽檐上那忽明忽灭的煤油灯火。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万般辛苦,只是 “为了生存”! 拍摄时,矿主的子弹曾在他头上呼啸而过

img

哔站有资源

《父亲》豆瓣 8.0

img

2002 年,陕西农民工韩培印的儿子韩胜利考上大学,韩培印得知儿子考上省城的大学,而且选择了 “热门” 的通信工程专业时,梦想就伴随着骄傲降临到这个农村家庭里,他卖掉家里值钱的东西,凑足学费,和儿子一起到西安,在 49 岁那年,变成了一名农民工。

该片讲述了一对从农村来到城市的父子,为生计和知识辛劳奔波的故事

看着父亲为了儿子借钱却连二三十块都没人借给他,作为一名心酸又无奈,有时候看的实在心酸了想埋怨儿子,却又看到儿子在校园里捡矿泉水瓶的样子,无奈,无言。

《请为我投票》豆瓣 8.5

img

湖北武汉常青第一小学,三年一班的班主任为了让学生们理解民主的含义,于是在班中组织了一次班长的民主选举活动。候选者总共有三人:成成,一个胖乎乎的小男孩,颇有心计的他在这次选举中不遗余力,志在必得;罗雷,作为这个班的前任班长,他有着根深蒂固的威信和指挥力;许晓菲,三个候选人中唯一的女孩,乖乖女甚至爱哭鼻子,似乎是最没有竞争力的候选人。三个孩子围绕班长的职位展开竞争,在这一过程中同学和家长也不可避免地卷了进来…

这个挺有意思的,别小看一场小小的班长选举,孩子别认为了解了大人,大人也别认为看透了孩子。

铁西区系列三部,评论区推荐

《铁西区,工厂》豆瓣 8.5

img

中国重工业基地沈阳一家大型工厂,工人在破败的休息室休息过后,摄影机随他们来到同样破败的浴室,安静地听完他们对生活的各类调侃(下流玩笑话、喝酒赌钱、某家工厂倒闭之后工人的出路等),又随他们来到车间,听到小组长宣布大伙明天全部下岗的消息。数月过去,有工人返回工厂找寻还可以卖钱的玩意。 摄影机来到某家简陋的疗养院,这里躺着在工作时被污染了的该间工厂的工人,他们一个个百无聊赖,对着唯一的一台电视机或自己唱歌或看电视台放的歌舞晚会或看毛片,但无论何种 “娱乐”,都无法令他们激动,他们基本上不再对生活有要求,关心的只是“公家” 可以给多少抚恤金

《铁西区,艳粉街》豆瓣 8.7

img

1999 年的冬天,即开式福利彩票喧闹的发行现场不远处,有人在拆除了平房后的地表挖出金属来卖。几个十几岁的艳粉街年青人,在即将动迁的居民区里无聊漫顾,他们有时聚集在小卖部里谈论感兴趣的女孩或者其他话题,有时为女孩在寒冬中瑟瑟发抖的等待。这个冬天里,大部分艳粉街的家庭尚没有进入搬迁的实质阶段,年青人们仍然靠打架、聊天、游戏消磨度日,偶而也为工作的前途焦虑。随着越来越多的昔日邻居离开旧居,艳粉街失去了往日的格局,总有一些家庭为了切身的利益选择留下,2000 年的冬天,一些年青人仍然重复着他们的生活,而遭遇断电断水的人们,开始为解决基本的生活需求而苦恼…

《铁西区,铁路》豆瓣 8.7

img

《铁路》长不足两个小时,主要片段是大段的火车穿越铁西区的空镜,穿过一个个工厂,穿过道路,大雪飞扬或烈日炎炎。铁路边的货场住着一对相濡以沫的父子。

《铁西区》系列纪录片对中国纪录片来说意义是重大的。其生猛粗砺的记录风格十分上头,镜头前的工人毫不避讳,想说啥说啥,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导演王兵的平静与克制。就是三部九个多小时的时长让人有点望而生畏。

———————————————————

10.6 更新:

《最后的棒棒》豆瓣 9.6(评论区推荐)

img

改革开放之初,山城重庆特殊的地理环境孕育了一个特殊的行业——山城棒棒军。爬坡上坎,负重前行的三十多年,数十万棒棒大军不仅挑走了汗水浸泡的年华,也挑走了属于自己的年代。癸巳岁末,几个佝偻背影即将道别正在消逝的行业,一名退役中校扛起一根棒棒开始了自己的追寻——辉煌与尴尬,艰韧和无奈,他们的人生无须评说,他们的故事值得铭记

img

《高三》豆瓣 8.4 (评论区推荐)

img

本片纪录了中国福建省一所普通中学一个高三毕业班的真实生活。高三的生活日复一日,简单而又沉重,痛苦却也快乐。 善良严厉的班主任,紧张刻苦的尖子生,逃避生活的 “差生”,执着爱情的 “早恋生”,学生的父母,每个亲历高三的人都有各自的感悟和超越高三的期望。影片的纪录真实、直白,透过高三生活的纪录,让人感到的不仅仅是为理想执着拼搏的浪漫,更有一种如鲠在喉的悲哀

《玉门》豆瓣 6.7

img

一段虚构的真实,无限接近而遥不可及,在混沌中,城把人丢了,人也会把城忘了。2012 年春节导演团队三个人带着一部 16 毫米摄影机来到被称作 “鬼城” 的甘肃玉门。在这座废墟面前,导演试图以外来者的方式介入玉门这座被遗弃的城市。当三位当地的女性进入视野之后,才得以完成这部关于玉门空城、关于记忆和幻想的影片

img

img

img

———————————————————

本片单持续更新,已开启追更

觉得片单还行的点个关注,每天分享精彩电影

最后恳请大家动动小手点个赞

让这些优秀的国产纪录片能被更多人看到和了解。

谢谢大家

Last Updated: 2022/7/8 下午2:41:42